临近中午时分,抬头看,一群流水状的云丝,指向着某个方位。不错的辐辏卷云,来一张片子。
为了躲避周遭的树枝和路灯,只找到了这么一个角度,于是辐辏的会聚点,就成了某大厦。
非但指向,其实卷云们还在向着辐辏的指向方向移动,仿佛那大厦就是七娃的宝葫芦,收!
倘若能够在天上俯视,这些辐辏应当是平行的,只是站在地面仰望,就中了近大远小的视觉圈套。
想起鼓吹看云识地震的一些家伙,说,辐辏指向的位置要地震。好吧,我且看这大厦震也不震。
五千年前的人类文明,总有各种自然崇拜,万物有灵,大凡自己难以理解的现象,都归结为神明,
至于如今,看到超过自己那小学没毕业的智商和见识范围之外的奇异事物,就推到地震之类,
我就只好呵呵一下了,想起前几天,偶然说过的某个冷笑话,倒是正适合用在这里。
——这个也太奇怪啦根本不可能啊!——就你那见识啊,吃口挂大扁儿就跟过年似的了。
虽说整体是辐辏卷云,但还有部分卷积云,比如边缘的波状卷积云,如同抬头纹。
只可惜我并未随身携带单反,只能小数码随便拍一拍,波状的细节全然无法收下。
过了十几分钟之后,这些云就改变了形态,变得细密而琐碎,形状不再美妙,
等到我背上单反再出门,云已经变成了极浅淡的薄幕卷层云。看云这个事,总之全凭运气。
顺手来一张高楼眺望的夜景。唯一的感慨就是,想拍云的照片,最好住在高处,
仅仅是高处还不够,还要四面没有遮挡,四面都有硕大的落地窗,便于随时观察,
仅仅是落地窗还不够,还要有能够打开的窗,可以把相机伸出去,不能隔窗凑合事儿。
如此算来,想每天顺带着拍云,似乎需要好大成本。想想北京的房价,真让人暗自垂泪。
收到凡虫发来的信息,说,决定每天早起,看太阳,等着奇异的冰晕。确然是豁得出去的计划。
然后今天一早,凡虫说,第一天就没起来。唔,我挠了挠头,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总之我们没办法把观云当作职业,只能尽力而为,于是,能够恰好看到或者拍到,那也就足够了。
——————————————————正文与备注的分隔线——————————————————
声明:本文欢迎个人或非盈利组织,在微博、微信朋友圈内进行全文转载,谢绝改编、摘录、部分转载,谢绝仅将一幅或多幅图片转载、摘录(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图片收集网站的收集功能),转载时请注明作者(文并摄影/天冬)及原文链接,并保留本声明,转载时图片请勿进行任何处理(包括但不限于裁切、提取部分图案、添加图案或文字、去除Logo及版权信息,以及任何等同于PS效果的处理)。原作者保留要求符合转载约定与限定的转载方无条件删除转载内容并禁止转载其他相关内容的权利。超出上述许可的转载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报刊(含文摘类)、书籍、内部发行印刷品或宣传单册、其他网站、网店、APP等,如需转载,先请发函至nocat_442@163.com联系。一切超出本声明许可范围、未经作者明确许可,以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全部或部分图片或文字,无论用途及使用方式,意味着同意按照下述稿费标准支付给原作者稿费:每1幅图片1次使用,支付5000元人民币稿费;文字每1字支付稿费10元人民币,字数统计方式以2014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为准。图文版权系原作者所有,原作者保留一切权利,并将追究包括但不限于未遵照上述声明转载的一切侵权行为。
评论